恒创睿能:从传统固废回收行业,到站在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风口
*以下文章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21记者
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产业化提速可期。君联资本于2022年8月投资了新能源退役锂电池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恒创睿能,公司成立5年来复合增长率超100%,去年营收规模达10亿元。从固废回收行业,到搭上新能源风口,跻身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企业前列,踩准节点的恒创睿能,正迎来高速发展期。
专注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
进入苹果供应链
近日,新能源退役锂电池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恒创睿能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完善梯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新能源退役锂电池循环处理产能构建以及新型锂电湿法回收技术拓展。就在今年8月,恒创睿能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超3亿元,君联资本参与投资。
新能源汽车正在全球加速渗透,在上游资源紧缺、环保压力加大与下游需求火热的刺激下,挖掘“城市矿山”、实现锂电材料回收成为行业大趋势。以5-8年动力电池寿命周期测算,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已迎来第一轮退役高峰。
此前2014年,赴美留学的陈志鹏关注到当时仍只有Model S一款车型特斯拉,这家在日后引领新能源变革的车企,彼时还未迎来爆发期。但陈志鹏已形成了两个判断:一是整个行业动力电池成本在逐渐降低,续航里程却稳步上升;二是以新能源汽车为首的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正在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即将到来。
在国内调研时发现,陈志鹏发现,锂电池回收行业“小作坊”林立,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2017年,恒创睿能成立,“那一年的工作就是破碎电池,投入研发、储备技术和撰写专利”。
2019年,恒创睿能在惠州投产第一个工厂,公司规模逐渐发展。恰逢环保风暴。一批小作坊因为环保不达标,渐渐退出电池回收市场,恒创睿能迎来发展良机。恒创睿能于2020年同时获批“梯次利用白名单”“再生利用白名单”资质,成为锂电回收行业持牌企业。
也是在2020年,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自此,新能源快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业绩率超预期,退役电池的妥善安置处理问题才引起业界的重视。
目前,恒创睿能进入了以苹果为代表的国际领先企业的供应链,同时与深圳巴士集团、广州公交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其生产循环材料已在新能源汽车与消费电子领域规模化应用。
受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和急速扩大的新能源电池规模化退役影响,同时低碳循环回收战略意义凸显驱动,各大车企、电池生产商、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相关动作频繁。
陈志鹏表示,恒创睿能回收规模已跻身国内前三。2020年公司营收4.5亿元,2021全年已达10亿元,预期2022年有望达20亿元的营收规模。
锂电回收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今年8月,恒创睿能在湖南湘江新区新能源特色产业园招商推介会上签约投资,建设年产10000吨锂电池材料回收和三元材料前驱体生产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
除了最早的惠州工厂外,恒创睿能还在江门和赣州分别建立了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基地,实现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处理能力达15万吨/年。
陈志鹏认为,锂电池回收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爆发期还远未到来。
信达证券研报测算,2022年电池市场回收空间将达73.9亿元,2025将达到317亿元,以5年电池淘汰期计算,2017年开始服役的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期。
据了解,恒创睿能针对回收电池主要有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种处理方式。剩余容量在80%~20%的退役电池可优先遵循梯次利用原则应用于电动叉车、货柜车的驻车空调乃至ETC电柜。
不过,由于各家厂商电池规格大小不尽相同,梯次利用暂未得到广泛利用。陈志鹏向记者表示:“梯次利用的原则是帮助退役电池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所,我们提供检测服务和技术方案。不过,很多应用场景还在试验的过程中,毕竟谁也没有遇到过这么大规模的电池退役潮。”
对于不符合梯次利用标准的废旧电池,恒创睿能则遵循拆解回收再利用原则进行拆解、粉碎、筛选、提取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锂等核心原材料,并再次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据陈志鹏介绍,公司产品破碎回收端产能约为5万吨,明年扩产至15万吨;湿法冶炼产能2万吨,明年预计将达6万吨。
恒创睿能在湿法回收工艺已建立起技术优势。“钴、镍回收利用率达到98%以上;锂回收利用率90%以上,行业最顶尖水平是93%”。陈志鹏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虽然回收冶炼的金属盐综合成本要比原矿制取的价格低,但是,大部分矿山被大客户长单锁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而回收提炼生产的锂电材料都是以上个月市场价计价。
例如今年以来,多重因素叠加推高碳酸锂价格,致使回收生产的锂电材料并不具备价格优势。
对此,陈志鹏表示,这是因为回收利用的锂电材料仅占总盘子的3%,回收端尚不具备议价权。随着退役潮的来临,动力电池回收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未来5年至少可以降低40%的成本,议价权也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陈志鹏透露,公司计划2025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