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君联所投企业银河航天、维卓致远勇挑科技自立自强重担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始终勇挑科技自立自强重担。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关村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已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来到中关村,走进君联资本所投企业银河航天和维卓致远,报道了他们坚持高水平自主研发,不断突破新技术的科技攻关探索实践。
君联资本21年来持续深耕中国科技创新机会,紧扣国家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重点布局在前沿科技领域和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行业,通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光明日报》报道原文:
示范引领
人才创新创业的出发地
中关村智造大街,周围云集着清华、北大、北航、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因主打“硬科技”孵化,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2022年年底,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中关村智造大街。怀抱式投影、异形显示屏、机器人志愿者、智慧垃圾桶、科幻灯光秀……在这里,人们随时可与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期而遇,犹如来到了一片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
浩瀚太空,批量发射的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提供全天候无缝实时网络覆盖。在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调研组看到这个在轨模拟的场景。
作为国内估值最高的商业航天企业之一,银河航天专注于智能卫星制造。2022年3月5日,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银河航天02批卫星成功发射,构建起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验证了我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需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
“瞄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领域,用了4年时间,从组建团队到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再到小批量生产卫星,我们自主研发,不断突破新技术,奠定了技术优势。”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高千峰把一个个攻关故事讲述给调研组。
为支持科学家和科技企业在科技“无人区”自由探索,中关村积极探索新型基础研究资助机制。2022年6月,中关村正式设立科技创新母基金,50%投向原始创新,为顺应原始创新周期长的特点,投资原始创新的子基金存续期可达15年。
43年前起步的中关村,现已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怀柔国家实验室、昌平国家实验室等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相继实现挂牌;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大国重器”破土而出;全球首款消费级模块化机器人、国际最先进的语义分析系统深度好奇、新一代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诸多“全球首个”接踵而至。
“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不是最终目的,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才有价值。”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着力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矩阵,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维卓致远是专注于前沿医疗科技的中关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破解手术机器人“卡脖子”技术。企业创始人鲁通深有感触地说:“唯有自主创新,才可能摆脱国内手术机器人系统核心技术、硬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维卓致远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破解手术机器人“卡脖子”技术。资料图片
进入新时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1个细分产业政策加快落地,6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有力促进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7005.7亿元,稳居全国之首;独角兽企业93家,紧随硅谷,居全球第二。目前,中关村80%科创企业是硬核科技企业,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取得重大进展。
开放合作
中外创新资源交汇的聚集地
沿着车水马龙的北四环西路,调研组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步行向西,一路所见楼宇几乎尽带“科”字。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人才交流开发中心隔路相望。不同体制机制的科研机构在中关村相互碰撞、相互借鉴,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产生并走入寻常百姓家。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中国愿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同世界各国共享创新发展成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关村牢记嘱托,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嵌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日渐成为融汇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枢纽。中关村论坛规格全面升级,成为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放眼国际优质创新要素,中关村积极吸引海外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等优秀科技创新要素落地发展。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创新品牌纷纷在中关村布局研发职能。
面对源源不断流入的创新动能,近400家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对接全球科技资源,参与国际前沿科技竞争与合作,承接海外高水平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落地。
调研组驱车绕过川流不息的西直门立交桥,驶入一处老式办公区,这里驻扎着一支低调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坚守智慧健康养老技术创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专注养老领域的科研与服务。
基地负责人时艳琴告诉调研组,基地整合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研发,成立北京老龄服务产业创新联盟,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其中,汲取国际先进养老理念的智慧健康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已成功落地北京市核心区,并入选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
中关村既是中国的中关村,也是世界的中关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开发海外创新资源。2015年,中关村发展集团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中关村(北美)控股公司,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创新中心——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此后,集团相继在德国海德堡、以色列特拉维夫设立创新中心,在加拿大多伦多、芬兰赫尔辛基、日本东京等城市设立企业服务处,布局了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关村节点,建立了“海外创新中心+基金+服务”三位一体全链条海外创新服务平台。
“从建设‘中国硅谷’到建设‘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不懈努力与坚定步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认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全国高新区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先行先试
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地
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指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中关村勇做先行者,精耕试验田,树立一面旗。2021年,北京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合署办公,在理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紧紧围绕国家最紧迫的科研攻关需求,中关村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进一步释放科研机构创新活力,相继布局和培育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2021年6月,在海外工作生活24年的脑科学专家马继延全职回国,来到脑科学中心,全心投入对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他说:“脑科学中心有很好的机制和氛围,支持科学家自由闯入‘无人区’,能做很有意思的科研,这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中关村的新型研发机构生动体现了“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体现出“五新”——实行新的运行体制、新的财政支持政策、新的绩效评价机制、新的知识产权激励、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
“新型研发机构提倡的是以科学家为中心,是‘科研特区’,是对传统研发机构的有益补充。”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说,“‘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中关村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要素在这里聚集。”
2022年7月30日,得益于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小米集团牵头组建的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作为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创新联合体,小米集团积极探索新模式、创新新机制。“我们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8家高校院所等20家创新主体,集聚智能制造领域科研、产业、应用优势资源,致力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形成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斌介绍,在小米智能工厂里,创新联合体中企业、高校研发的关键技术,都将获得在产线上验证的机会。
近年来,中关村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并推广了一批辐射全国的改革政策。瞄准制约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一批改革举措在中关村应运而生:推出“揭榜挂帅”、报备即批准、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印发《关于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大企业金融服务力度;出台了促进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等一系列政策;深化科研自主权、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等改革,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先后推出“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两轮人才特区政策、财税政策等80多项改革措施……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中关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已有30多项政策复制推广到全国。
启示
从“一个村”到“一面旗”
从“一个村”到“一面旗”,中关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征程上步履铿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调研组认为,中关村的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紧盯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新时代十年,中关村组建多个国家实验室,建成12个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瞄准国际前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加强基础研究、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等方面形成引领态势,在优势领域努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积极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
立足经济主战场加强开放合作。中关村针对近年来的逆全球化及单边主义等趋势,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通过中关村论坛、服贸会、国际合作论坛等国际盛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交汇与统筹,为突破西方封锁踏开了一条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军之路。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必须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在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中关村强化国家战略使命担当,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启动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打造出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有关专家建议,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中关村可进一步通过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一套准确的制度激励,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进一步为破解“卡脖子”难题发力。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频频遭遇“卡脖子”现象。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关村当能够在全国率先发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国家战略攻关的“硬科技”方面,增强创新链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作为中国第一个人才特区,中关村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拿出更多创新举措,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对人才的真需求、真困难、真问题给予切实关注,让人才金字塔更加坚实稳固,为我国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探索成功路径。